摘要:而正是基于这种罕见,令其目的性暴露无遗。 ...
该项目是由宁夏东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
因此,如何统筹、平衡项目选址以及后期运行成本,将成为特斯拉电动汽车离网型光伏充电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。市场障碍不过,特斯拉的中国行,可谓既有好消息又有坏消息。
同时,充电站内将会添加固定的电池组,保证全天不间断充电。因此,对于特斯拉而言,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屋顶,充电站建设并不是其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大障碍。以此计算,假设一座充电站每天能够满足10人次每次充电所行驶的里程为100公里,则其年均所需要的发电量对应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在60千瓦左右(以上海为例),后者对应的土地或建筑物面积需求约在四五百平米左右。如果一座充电站每天能够满足10辆ModelS车每辆充电后行驶100公里的里程,则其年均所需发电量对应的光伏电站的装机容量约为60千瓦左右(以上海为例)。以特斯拉ModelS车型为例,其每公里的用电量约为0.2度。
尽管面临着各种问题,但光伏充电设施的投资前景,仍然被众多人看好。而如果政府能将充电服务费明确下来,则盈利情况可以充分保证。还有,新能源(风电、光电)限电和补贴拖欠,不久将不再是困扰业主的问题了。
尽管如此,作为一种新兴的发电技术路线,光伏的成本仍未达到业界期盼的平价上网水平,政策激励依然还是光伏应用的重要推手。去年年底国内的抢装潮,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。从投资角度看,这已经是个有一定规模的行业了。在组件价格占总项目造价50%~60%的情况下,多晶硅组件因其优良的性价比成为市场主流,这无可非议。
而在项目建设完成后,对项目工程本身进行第三方检测和后评估的更是不多见。在不断增长的装机背景下,如何给新技术留存发展空间,或许是光伏从业者和政策决策者都需要认真考虑和面对的事情。
但是,跟踪器的技术也在日益成熟,国外的大型电站已大量使用跟踪器。比如,薄膜和聚光以及光热发电,因技术处于发展阶段,暂时无法进行有效的市场竞争。共计370兆瓦的项目,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,不抢装又能如何?抢装,即意味着赶工。这些信息意味着,光伏发电作为重要的能源解决方案,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,中国光伏终端建设将迎来新一波利好行情。
在各种招标场合,频频报出的设备和工程低价,总是让人放心不下。跟踪支架则是另外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技术。在这样一种局面下,除了政策制定的顶层设计,光伏行业的自律更应该跟上,两者是相辅相成的。也就是说,光伏项目本身即成为优良的金融产品。
在最近的一次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中,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发展清洁、高效、智能的能源,将在西北建设新能源发电基地及配套的送出线路。在工程建设中,赶工,往往就会不顾客观条件赶进度、压工期,很容易出现边设计边开工、重大设计变更不规范、工程质量管理不严等问题,给工程安全和长期质量带来隐患,使得安全、质量成为空谈、现场监理成为虚设。
这个问题在分布式项目中尤其突出。但在国内项目建设中,以低质量产品进行项目建设的不是少数情况。
虽然光伏电站、金太阳工程抑或是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质量问题也不时得到曝光,但在业内,大家谈论得更多的似乎是价格,尽管价格已经很透明了。如果光伏项目的财产保险和发电收益保障得到保险业的全面支持,金融创新将能够有效的解决融资问题。格尔木当地要求,获得青海省2014年首批路条的7家业主单位,必须在今年6月30日前完成基础工程及电池板安装,并基本具备并网发电条件。将来光伏电站在金融、保险等机构进行项目风险评估中,除了对组件等设备的要求外,谁来进行项目建设也将会是极其重要的考评因素之一。有践行众筹模式的,有呼吁开放保险机构、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的,不一而足。运维问题作为一个长达20年的运营项目,光伏发电的运维问题早晚会得到市场的重视。
高速发展的背后,既有双反等外部因素,也有国内光伏技术、设备及应用水平日趋成熟的内部原因。认证体系的建设一个行业的成熟,不单是技术成熟、市场成熟,还意味着整个行业体系的完整和健全。
在金融创新产品背后,必然是成熟的风险控制机制。新能源是垃圾电的论调可以休矣!垃圾电不好,难道雾霾电好使?特色的分布式今年中国光伏终端市场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:国家发改委给了集中式光伏6GW、分布式光伏8GW的建设指标,其力推分布式光伏的用意不言而喻。
笔者就了解到,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在拿到项目后,先发行一个短期金融产品进行项目建设,项目建成后再成立一个基金来买入项目并长期持有。抢装潮抢装潮在光伏业内并不罕见,欧洲特别是德国,在补贴出现变动时就有过几次抢装。
不过,光伏业内似乎没有最低价,只有更低价。项目贷款在光伏项目建设中,听到比较多的是:政策虽然不错了,建设成本也大幅度下降了,投资回报率也相当好了,为什么还是不容易拿到银行贷款?光伏项目以发电为单一收入来源,资金回报期比较长(一般在10年左右),银行3~5年短期贷款的还款要求显然与项目的现金流不相匹配,而能够提供10年以上长期贷款的银行却少之又少。因此,在国内,专业的EPC建设方应有品牌建设的意识。从西藏送电下乡、金太阳工程、特许权招标,到青海光伏电站抢装,一直到今年推出的14GW装机目标,中国国内光伏终端应用市场的发展势头,一浪高过一浪。
笔者认为,光伏终端应用作为一个逐步成熟的行业,自身的规范和标准必须达到其应有的水准。光伏项目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形象工程?在中国,形象工程往往会成为豆腐渣工程的代名词。
但是,新技术因其无力进行必要的市场示范以获得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,从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,并不是一件好事。技术进步从本质上讲,光伏仍然是个技术不断更新的新兴行业。
没有提到资产证券化吗?这里说的就是资产证券化。但是,市场对此反应却是,纷纷上马以西北地区为主的大型集中式光伏项目,分布式项目开工的反而比较少。
在解决融资问题后,投资方一定会关注项目的资产回报,保险方也必然关注项目的可靠运维,不然发电量如何保障?值得欣喜的是,发达的IT业给光伏电站运维方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运维解决方案,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非常不错的针对光伏项目运维管理的信息化系统。金融市场中,风险和收益向来是一对孪生子。在项目业主更多关注于造价和成本,对设备质量和工程质量要求不高,进而最终影响发电量的情况下,如何保障项目本身的投资回报?又如何要求银行给予贷款支持呢?决定一个光伏项目质量的因素,除了组件、逆变器等设备因素以外,笔者认为,EPC建设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。加上银行往往要求土地抵押、项目母公司信用担保,而不能以项目本身担保,又凭添了贷款难度。
国内第一次大规模的抢装潮出现在2011年的青海格尔木,当时是因为1.15元/度的上网电价仅给予当年并网的项目。在光伏行业中,第三方检测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重要环节。
事情往往是这样的,等到国外技术成熟后我们再搞引进,付出的不仅是高昂的引进成本,还将因缺乏必要的技术积累而失去市场话语权。光伏终端应用作为一个逐步成熟的行业,自身的规范和标准必须达到其应有的水准。
价格与质量以汽车行业为例,一种事故频出的型号肯定是无法得到市场认可的,质量问题会极大地打击厂家的市场销售份额和品牌,汽车行业对于产品质量,有着严厉的标准及行业评判规范。俗话说,一分价钱一分货,明显偏离市场合理价格水平之下的造价,这样的设备和工程,质量如何保证?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担心的问题。